《大决战》讲透了“人民的选择”

《大决战》讲透了“人民的选择”

正在央视播出的《大决战》,将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三大战役如史诗般呈现,成为近期荧屏上的热点。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大决战中,是什么让共产党以少胜多,以少胜强?电视剧《大决战》详细给出了答案。

在《大决战》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反映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比如从解放军战士的角度,观众可以看到,用政治理念和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军队,战斗力是多么惊人。解放军正在进行思想改造,每个人都讲述自己的悲惨经历和为什么要当兵。士兵们也有同感,一个接一个地抱怨。这样就激发了部队的战斗精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王富民,一个从国民党转到共产党的普通士兵,原本想当逃兵。最后,在抱怨运动的启发下,他扭转了意识,意识到“战斗只是为了我们可怜的人,也是为了我自己”。当杜最近告诉蒋介石中国共产党要警惕在军队中推行“诉苦运动”时,蒋介石只说这是个笑话。随着东北战争的失败,傅告诉蒋介石:“他们决心死,我们决心发财。”蒋介石无言以对。

电视剧开篇就详细讲解了国共军事实力的对比。在蒋介石眼里,战争是用枪打的。在共产党人眼里,战争不仅仅是枪的问题,更是政治、经济、人心的问题。这部剧表现了国民党军队进入解放区的心虚。就连国军的军官也忍不住问自己:“我们什么时候成了老百姓的敌人了?”

共产党如何赢得人民的心,大决战讲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故事。比如,描写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通常大多篇幅有限,对我党在此期间进行的土地改革也有简略的记述。《大决战》详细描述了东北土改工作队刚到东北时所面临的艰难处境。

剧中,苏青饰演的以王翠云为代表的土改干部,来到偏远的乡村,帮助那里最贫困的人夺回土地,带着观众再次经历了土改的过程:从一开始就遭到农民的排斥和误解,逐渐获得了农民的认可、欢迎和支持。共产党军队用实际行动巩固了解放区,吸引了一大批热心青年参军,为今后决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物梁世英原本是吉林省扶余县小沟村一个贫困家庭的儿子。他一开始对解放军充满了警惕。后来他亲身感受到共产党的土改让贫苦农民翻身,在解放战争中毅然参军,最后为了炸毁战场上的敌人碉堡而英勇牺牲,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堵住出口。这个典型的故事让观众意识到为什么那么多解放军战士知道自己会死,但在战场上却义不容辞。

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乔三本,提供了国民党士兵的视角。乔三本,因家庭困难选择当兵,为母亲治病,身上有着穷人善良正义的闪光点。他跟随国民党军官视察人民商店,他不喜欢官员用“反共”来中饱私囊,想为人民说情,但他们勇敢的话却被痛打了一顿。回到战斗前线后,乔三本在战场上用二重唱歌词嘲讽国民党腐败风气,再次受到军法制裁。乔三本代表了无数因生计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却不断遭到反动势力迫害的贫苦人民。这个视角也揭示了国民党是如何烂到根的。

剧中这些生动真实的小人物构成了大历史背后丰富的群体形象,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大决战》通过军事视角和社会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民生等层面书写解放战争,深入社会肌理讲述历史,阐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深刻诠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记者秋微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大决战》讲透了“人民的选择”
本文地址:http://6ezbnx3p.55jiaoyu.com/show-252855.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