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斑纹》:感知三坊七巷的精神气场

《历史的斑纹》:感知三坊七巷的精神气场

福州千年古街三坊七巷中,古屋古街古树榕树相得益彰。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在中国悠久的文学传统中,“文学”与“历史”的交织几乎贯穿了古典文学史。对于古代先贤来说,“文学”和“历史”并不是完全不同的。“温柔的日子读经文,清新的日子读历史。”"如果你有多余的能力,你可以通过学习来学习."经、史、文三位一体构成了古代文人的基本知识框架和精神结构。今天我们在读古籍的时候,不难体会到文史哲三分的古典传统留下的鲜明印记。读完《说说说,你吃不了我》,我们说这既是“史实”,也是“诗”;看完《史记》中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我们说这既是“史家的最后一首歌”,也是“无韵而去”。读了《庄子》中关于鲲鹏、游玉、龟、香椿的论述,我们说这既是一个寓言,也是一种哲学...以上哪个是文学哪个是历史?我们必须区分“文学”和“历史”吗?

今天“文学”与“历史”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运动的产物。在现代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文史分离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用西方的“学科”概念审视中国本土的文史写作,难免会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身体”,从而强行分离活的有机体。因此,“文学”和“历史”这两个对中国古代人来说不是问题的东西,在今天却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问题。那么,在新时代的文学活动中,能否跳出过分强调分化的西方现代文学观,重新激活文史结合的优秀传统,进而创作出真正体现中国特色、展现中国风格的当代作品?作家简福海的历史散文集《历史的斑点》(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从散文创作方面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一个实践案例。

这本散文集以曾经生活在福州三坊七巷一带的近代历史人物为对象,为读者描绘了1840年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的群体形象,包括林则徐、沈葆桢、陈、林觉民、、严复、林纾、冰心、林、庐隐等。这些不同领域、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除了一生与三坊七巷结下不解之缘外,或许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背负着中国艰苦探索现代化、救亡图存不可避免留下的历史伤疤。“斑点”是这段历史不可磨灭的印记。作者正是通过捕捉历史在三坊七巷留下的层层印记,讲述了不应被遗忘的往事,并通过艺术写作生动地呈现了现代历史人物的精神历程。

在严谨的历史学家看来,历史不是故事,而是事实的积累。就文学而言,亚里士多德曾断言文学比历史更真实,文学的这种真实性源于“不能发生但可能变得可信的事,比能发生但不能变得可信的事更可取”。但细想之下,似乎历史散文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的观点并不全面。因为好的历史散文不仅具有史实的真实性,还具有文艺的真实性,这两者都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的斑点》以确凿的史料为依据,贴近历史。“名人故居或展厅的书籍、影像史料呈现出史实的质感和满满的框架。“关于林则徐晚年流亡的写作,他的《雅斋杂记》、《柔尘私信》中的记载,以及魏源等人的诗作,经常出现在写作中。要写的诗人情怀,他的《诗·诗话》自然不可或缺。此外,作者还可以从《烹饪教科书》这样的角落里找到诗人情绪中对儿童和烟火的激情的来源,这似乎与陈艳的诗歌贡献无关。与大家熟知的《妻子与妻子》一书相比,林觉民英勇就义故事的作者们,如《论六国宪法》、《驳康有为的物质救国论》等,都没有轻易放过。后者更能让人理解革命者愿意离开妻子和其他孩子背后的精神支柱。可以看出,作者对书中涉及的人物的作品、日记、奏折、书信都做了大量的研究。这本书符合历史散文对真实性的严格要求,突出了作者的真诚。

作者善于以丰富的想象力为桥梁触动心灵。历史散文离不开史实,但它从不堆砌史实。如果说史料中记载的事实已经浓缩成某种知识,那么散文写作中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离不开“想象”。康德曾说,想象与知性之间的自由游戏是审美愉悦的心理根源。哲学家的话包含着历史散文写作的一把钥匙。简单来说,这个关键就是通过散文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将知识型的史料还原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历史语境中,让冰冷的史料在作者与书写对象的共鸣中,在穿越时间的灵魂回响中空再次获得美好的体温。可以说《历史的斑点》找到了这把钥匙。龙潭精舍《恐鲁》中的林纾翻译福尔摩斯,马蔺山顶的沈葆桢站在那里凝望岷江浑浊的波涛,流亡的林则徐回忆起五百双塔、左营寺巷、石桥的灯火,冰心在南侯街的“紫藤书屋”里享受文学滋养...作为北京的福州人,作者对家乡风光和风味的深刻记忆,为他对历史背影的想象性还原插上了翅膀。在他的作品中,时间的缝隙被心灵的触摸抚平,逝去的过去在想象的共鸣中重现。结果,历史融进了现在的现实,精神的灵魂又活了。

《历史的斑点》在用词用句方面都是精雕细琢,充满节奏和叙事描写。在作者眼中,林银辉是生命之香,冰心是春天的一丛藤蔓。孤独的路引如牯岭的雾,睿智的严复如天地的雷。“润泽江风,沿宫巷潜入沈府。院子里,爬过马鞍墙的榕树枝头滑过几声鸟鸣,婉转如古诗;锅里的荷花,在午后的阳光下,安然地小憩……”这句话像一个镜头,突出了沈葆桢在家的安逸和安逸。“它不仅仅是伴侣的低语,更是历史的纹身。一百年后的今天,面对浴血奋战的勇士们对万水千山说出的最激昂的情话,我们依然可以走近生命的真谛。”简洁的比喻,《妻子之书》中的温柔、拒绝、忧郁、悲伤、勇敢、无畏一下子全抓住了,为正义牺牲生命又非常善解人意的林觉民跃然纸上。正是这些奇葩撑起了书中史实的严谨和想象的自由。(杨光)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历史的斑纹》:感知三坊七巷的精神气场
本文地址:http://6ezbnx3p.55jiaoyu.com/show-252788.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