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蕴藏在时光中的古瓷之美

讲座|蕴藏在时光中的古瓷之美

主题:中国古典陶瓷之美

时间:2021年7月18日下午

地点:北京单程空房(东风店)

嘉宾:著名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瑞明。

主办单位:瑞普文化单向空室

涂瑞明,著名陶瓷艺术家、陶瓷文化研究者、作家。致力于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复兴,传承和传播传统陶瓷文化和美学,推动传统陶瓷艺术的当代转型,出版有《拾瓷史》《装饰之美》《制瓷笔记》《古瓷之光》。

陶瓷是人类社会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在谈古代陶瓷之美之前,先说说什么是瓷器。

瓷器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没有一个家庭可以离开它。但这也是我们不熟悉的一种文化或产品类别。

当我们讨论什么是陶瓷时,很容易给出陶瓷是艺术作品的答案,除了当代艺术,陶瓷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古代部分。我们说说古代的陶瓷艺术品,比如著名的大明成化斗彩凤缸杯。这件作品在2013年的拍卖会上创下了2.8亿元的记录。每个人都会对陶瓷有一个印象——古老经典又昂贵的陶瓷艺术品。

这件鸡筒杯拍卖后,在民间引起了很大反响。首先,它体积小,价格贵,引人注目。第二,人们经常怀疑拍卖的真实性,收藏家也有争议。几个学派的学者在争论,还没有定论。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说是假的,拍卖公司说是真的,还卖了高价。在给鸡缸杯拍照的时候,民间有很大的争议,说这是洗钱还是富人的游戏。

不过在专业领域并不意外,因为这件作品拍卖前的预估价在2-3亿,所以并没有超出专家的预估。这和它的历史有关。首先,鸡缸杯在历史上一直很贵。其次,拍卖物品近几十年来记录了两次拍卖交易,每次都是创纪录的价格,所以2.8亿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件极其昂贵和珍贵的古代陶瓷艺术品在拍卖会上引起了轰动,在交付时也引起了另一场轰动,非常有趣。这是什么?这只是一个举动——在发货的时候用2.8亿的杯子喝一口水或者茶。这一举动激起民愤,一个认为太不尊重文物,是土皇帝的行为;一是太没文化,证明是土豪。

我想说的是,这个举动其实只是回到了陶瓷的本来面目。今天在博物馆里烧制这样一件作品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在宫廷皇室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不是用来欣赏艺术品、收藏或使用的。当然,除了使用,它既有欣赏,但它的核心目的是使用,而不是日常用品。

当谈论什么是陶瓷时,你可以停下来想想你家里有什么瓷器。想到最多的是吃碗、盘子、杯子和盘子。也许你没想到厕所也是瓷器。浴室里的瓷砖。也就是说,古代瓷器的日常使用是大家在前面想到的部分——比如吃、喝、装饰,带有一点文化含量;但是当你看到厕所的时候,它就和浴室和排泄有关,所谓吃喝耶戈。而且现在陶瓷所用的材料,比如卫浴,都让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也就是你不经提醒就不知道它是瓷器。

那么,在使用层面,什么是陶瓷呢?从古至今,瓷器从发明的第一天起,就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材料。当然,它在早期并没有被广泛使用,因为它的起源有限,最早出现在中国。这种材料有很多优点,比如容易清洗、坚硬和便宜。即使对于一个价值2亿元的鸡缸杯来说,它的原材料成本也是非常低的。想象一个同样大小的金杯。它的原材料是纯金,失去了纯金融之后还是有价值的,但是瓷器坏了就不值钱了,因为它的材料本身就不值钱。

从诞生到现代社会,陶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即使现代材料科学如此发达,源源不断的塑料、橡胶等材料对陶瓷有很强的替代性,陶瓷仍然是所有人类社会最常用的材料。

瓷器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分享一个关于克拉克瓷器的故事。克拉克瓷是当年中国出口瓷器之一,风格相当明显。当你看到它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看到青花瓷,画在上面的题材是每个人都熟悉的,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景观。绕一圈是一种奇怪的装饰方法,叫做“开光”。它不是佛教的开口,也叫“开窗”,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方法。克拉克瓷器在这种风格上并不独特,但这种是最典型的一种。为什么叫克拉克瓷?其中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17世纪初,荷兰人传统出海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队主要有两个职能,一个是做生意,一个是抢劫。看了几年前的热门电影《加勒比海盗》,大家都很好奇为什么海盗这么受欢迎。英国王室为什么要打击海盗?事实上,最早的海盗都是得到王室支持的,抢劫和贸易是一体的。荷兰商船队在一艘满载中国货物的葡萄牙商船返航途中抢劫了这艘船,并将其拉回到阿姆斯特丹进行公开拍卖。

为什么要拍卖?也就是卖家不知道一个东西的价格,太贵了卖不出去。卖低了就觉得吃亏,西方创造了拍卖方式。拍卖的物品都是价格很低的商品。这些来自东方一个神秘而富有的国家的商品在阿姆斯特丹的拍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原因是总拍卖成交额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整个拍卖的收益足够当时在阿姆斯特丹购买450套房子。那批货物中最重要的是瓷器。瓷器在西方的流行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这个事件和克拉克瓷有什么关系?被荷兰人抢走的船叫卡拉克,意思是武装商船。抢卡拉克船上的瓷器,所以叫克拉克瓷器。克拉克瓷是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开始,是中国陶瓷在世界上影响和普及的开始,是一个疫情的开始。

此后,瓷器成为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从17世纪到19世纪,它一直是全球贸易中最大的商品之一。

还有一种纹章瓷,是专门为西方家庭设计烘焙定制的。西方贵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徽章。在高级定制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纹章瓷器。西方有一种现代纹章学,专门研究那个历史时期各个家族的徽章,陶瓷成为证明这一点最重要的物质载体。

当时信息交流不发达,距离那么远,也做了这种高级定制,从中也可以看出贸易的规模。举个小例子,当时定制有多难?不像现在,有手机,有电脑,有互联网,一个设计稿马上就能发过来。当时第一件事就是有设计稿;二是商人带到中国;第三,烧完后拿回去。这个过程可能跨越几年,这个过程中没有沟通。

我曾经看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一次,艺术品烧成瓷器后,颜色不对,买家不满意,说不对。后来发现手稿在路上被水浸湿,颜色模糊不清。然后再点一批。为了防止这个问题,每种颜色上面都有一个弹出框,标明是什么颜色。收到之后,它就更塌了,所有的物件都是用陶瓷做的。现在你可以在瓷器上看到西方神话,它的原画肯定和这个不一样,因为它是西方的绘画方法。但是不管中国人烧得多厉害,不管影子是怎么造出来的,都烧得越来越深越来越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现代人之间的视觉文化交流没有障碍。一部电影、一幅画和一篇新闻报道几乎可以同时看到。但在古代,尤其是视觉传达极其困难。瓷器一度成为视觉元素传播的重要载体,很像一种媒介。可以说,陶瓷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媒介。

我之前讲过几个部分。瓷器是最重要的艺术,最重要的材料,最重要的贸易商品和媒介。它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有句话说,“瓷器连接古今,沟通中外,面向未来,链接整个人类文明。”往深了说,影响太多了,甚至影响到西餐的用餐风格等等。

影响陶瓷美的三大力量:宫廷美学、民间美学和文人美学

我以前的书从不同的角度谈瓷器,因为它的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研究的维度也很多。我的第一本书《制瓷笔记》,就是作为制作人给大家展示陶瓷工艺品。第二本《采瓷史》选取了陶瓷史上十个最重要的节点,梳理了陶瓷史发展的脉络。第三本书《装饰纹样之美》从装饰的角度谈陶瓷。

古瓷之光围绕陶瓷美学展开。中国陶瓷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最原始的陶器到瓷器,经历了几千年。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审美内容。目前能看到的一些书都停留在概念上,比如中国陶瓷美学。这种书基本没必要看。它只是设定了陶瓷发展史上的美学概念,对大家欣赏瓷器没有帮助。而且他们大多对美的了解不多,对陶瓷美也没有具体的了解。

而且我写的这本书里面全是案例。至于我,我愿意把作品一一细说。我挑选了70多件我个人认为最能代表中国陶瓷美学的作品,逐一讲解。包括如何欣赏以及背后的内容。比如说到宋代陶瓷,由于媒体的传播,几乎所有人对宋代陶瓷的印象都是极简高冷,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但宋瓷却不是这样。

我大致梳理了影响中国陶瓷美学发展或陶瓷美的出现的三大力量。它们是三条线——宫廷美学、民间美学和文人美学。从器物上可以看出,这三种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比如这件唐代白瓷(当然看起来不是很白,受技术限制),它的造型很有唐代的代表性,很宏伟,很饱满,很有气势,细节上也很精致。我们来看看口边的处理。我们通常称之为菜,就像盘子一样。两边的耳朵是把手,做成龙。龙的姿势非常优雅,高高抛下,线条优美,力量巨大。和下面瓶子的大小相比,又细又厚,肥而不腻,可以想象出一幅美丽的景象。这种瓷器在很多博物馆都有,每一件都不一样,也不是每一件都那么好。因为那个时代的手工艺品没有那么规范,这是我认为最精彩的。

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看到什么东西就觉得好,或者像有些人说的“这个东西活泼优雅”,艺术看似没有商量的余地,但是美是可以分析的。当然也有超出分析的部分,需要你有大量的审美积累,难以用语言传达。

看宋朝的形制,会发现气质不同。有一个细节是加分的,那就是不对称。看它的耳朵,不是故意不对称的,因为是用手捏的。后来雍正时期,这种模式被模仿。官窑仿制时水平很高,釉面很光滑美观,但失去了生命力。那些失控的事情会引起微妙的动态。当我们看这两条龙时,它们之间似乎有一种对话,一条高一条低。后来,当宫廷作为一种审美模式来纠正它的不完美时,它就失去了生命力。这部分可以讨论,也可以不讨论。如果你多看看,你会发现这味道很好。只是这种不对称,偏斜和一点点的伤害。

没有一种审美取向天生比另一种更高级

接下来,这是如松窑的三洗脚。早期的瓷器装饰较少,唐白瓷的前片是以其造型来装饰的,因为无法控制颜色,甚至连釉面都控制不好。到了宋朝这个时候,已经精致优雅多了,没有了那种气势,变得非常内敛。这是宋瓷简单而冰冷的部分。这个形状很简单,就是一个直口盘。所有的盘子都向外卷曲,但嘴的边缘是直的,这是罕见的。虽然这是一个经典的模型,但我们几乎看不到这种直嘴。我们经常称之为简单,但不是简单。这种薄边一定是故意做的。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装饰,一种神秘的图案。

这些细节非常有趣,更重要的是,这只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脚,其实非常精彩。我们看到大多数物体的脚都在底部,但它一半在里面,一半在外面,所以它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有点像搬运。看尺寸的尺度,这个东西的尺度,你一点都不觉得这个东西夸张,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它的立面和平面的尺度都是夸张的。想想家里用的盘子边底比,就不会那么夸张了。像这样外观简单的造型可以成为经典,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也是宋代,下一部是高度复杂的作品,非常精彩。首先颜色很漂亮,看起来有点偏。这是早期的低温青釉。这是狮子的态度。中国没有狮子。狮子是进口的,但是狮子很受欢迎。宫外有狮子,民间有舞狮。在中国文化中,很多野兽都会成为玩物,比如一方面宋武打虎,另一方面还有虎头虎鞋。说到造型之美,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规则的物体,一种是雕塑。这个是两者的结合,底座可以理解为上面有雕塑的器物。看它连接的复杂程度,处理的很好,我们觉得不是很复杂,这是节奏的控制所致。

现在有一种审美误区,认为简约至上,崇尚超然。我们比较雍正和甘龙。前两年有个微信屏,因为“国宝”。雍正帝生气了,斥责甘龙:“没有基业,一切突变。怎么会这样?太丑了。”好像是郭波公开账号,做了一个图片对比,讽刺甘龙的农家乐美学。

其实不是。甘龙绝对是一流的审美,但因为他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有些事情有政治目的。现在说雍正审美简约,所以高级复杂,低级,对吧?不是的。没有一种取向天生比另一种更高级。很简单。如果以简单和复杂为标准,文艺复兴时期肯定比极简主义复杂,包括梵高和毕加索,都非常复杂,不是极简主义。我们不能简化。我们认为简单性高,复杂性低。只有作品是高档还是低档。有复杂的高级,有简单的高级,有复杂的低级,有简单的低级。(收尾/雨柱)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讲座|蕴藏在时光中的古瓷之美
本文地址:http://6ezbnx3p.55jiaoyu.com/show-25279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