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作品,构建“我们”的世界

基于网络作品,构建“我们”的世界

中国作家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输出数万部网络作品,超过1亿用户在网站上订阅和阅读app,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新华社发(曹)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互联网让世界更加互联的时代。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文学作品。,它依托互联网的平台,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社交网络,几乎建立了另一个可以与现实空-虚拟空抗衡的生存场所。在这个空房间里,兴趣相投的人因为一件自己喜欢的文艺作品而聚集在一起。他们互相讨论、互相开导,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在日益紧密的联系中形成共情的共同体,构建属于“我们”的网络世界。他们的作品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有什么区别?他们在去社区的路上发生了什么?这个社区形成的意义是什么?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被无数同行,尤其是中国作品海外粉丝聚集的社群,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除了自发整理《入坑指南》外,他们还决心在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空房间里打下锄头,留下印记

从《罗小黑之战》到《白蛇传:缘起》,近年来,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动画电影在海外上映。它们植根于中国民间故事,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赢得了许多海外观众的认可。与此同时,电影爱好者在社交网络上自发聚集。

如何快速让人喜欢一部作品?《罗小黑之战》的日本粉丝可能会提供一个很好的答案。在一个粉丝众多的粉丝账号上,有一条留言很久了:“这是我自己编的《罗小黑之战入坑指南》!”所谓“入坑指南”,是指包含电影上线信息、相关信息、衍生产品等内容的翻译介绍文章。带着对作品的深深热爱,粉丝们希望通过《入坑指南》的发布,让对电影稍感兴趣的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增加成为作品粉丝的概率。

如果说看一部作品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行为,那么粉丝对作品相关信息的翻译就是独立探索作品世界的第一步。粉丝们热衷于从作品和信息中寻找普通观众很难注意到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展现了中国人生活的乐趣。它们太小了,国内观众都很熟悉,根本不需要解释。但是对于海外粉丝来说,他们太新奇了。译者尽最大努力找到用母语解释的词语,一点一点拼接成通俗易懂的画面。他们也会为一些重要概念的翻译而欣喜,认为这象征着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自己作品的世界中,对自己作品诞生的土地有了更实际的了解。粉丝们继续游行。好的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世界观和尚未拓展的广阔的阐释空空间。后者就像一个巨大的虚拟空,吸引着感兴趣的人去探索。在熟悉了作品的基本情况后,一些粉丝燃起了熊熊大火:为什么不重新尝试创作呢?二次创作是指在已经市场化的文艺作品基础上,借助其人物设定和作品理念,讲述和展现一个延续或颠覆的故事。第二次创作以原作为负,但其装置更像是万花筒。虽然投射的景物与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并不是原作本身。

“看”和“做”——即使你喜欢同样的作品,普通粉丝和二次创作者的动作也有区别。他们都有探索自己作品世界的意愿。不同的是,普通恋人就像停下来旅行的旅行者一样,陶醉在风景中,但风景并没有打扰他。第二位创作者决心在作品背后的未知空房间里打下一把锄头,留下印记。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充满浓郁中国元素的作品。二次创作的前提是尊重原作的价值体系,一些优秀的二次创作作品甚至可以毫无瑕疵地融入原作的世界。这就给第二位创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不主动去理解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承载作品的文化,又怎么能与作品紧密相连,勾勒出它的影子呢?

与观看和翻译相比,二度创作实际上体现了对“理解”的更高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原创作品为感受和“实践”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场域。海外粉丝的进入基本上是自发的、好奇的、被吸引的,所以更能有效促进了解。这正是二度创作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创作的区别。后者的主体沿袭传统文学创作的范例,仍然是一个有限的个体或群体,而前者的主体则是原作品辐射下的零散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朋友和同事之间的交流有时会成为第二次创作的前奏。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以及友谊的完成,都需要在网络世界做更多的准备,才能真正落地

“在社交网络上,只要你在搜索栏输入自己喜欢的作品名称,一系列新鲜的信息就会弹出在你面前。点击一些经常发消息的用户界面,浏览他们的自我介绍,就能轻松找到自己的爱好。渐渐地,你认识的用户越来越多,你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圈子。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你们交流最多的是自己喜欢的作品,偶尔也会聊生活。最终,你和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真正的朋友。”这是对同一个圆的形成过程的简要描述。与过去以地域和身份划分的圈子不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人们仅仅因为某种爱好就可以跨地域、跨文化地相互了解。在这个充满跨文化交流的圈子里,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同一圈子的积极分子广泛分布在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的年龄组。因为网络的虚拟身份,同龄不会成为沟通的障碍,这是真正的友谊中特别看重的一个要素,在同一个圈子里不值一提。至于语言障碍,同学们采取各种解决办法,试图跨越。更直接的方式是在沟通帖上同时附上沟通方的中文和母语,对方会以同样的形式回复。这不仅是为了方便双方沟通,也是为了让其他看帖子的同事能够同时了解双方的观点。当然,译者往往很难准确翻译句子的实际意思。因此,在海外的中国文艺作品圈中,出现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

例如,随着中国网络小说不断走向海外,优秀的译者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新加坡人CKtalon作为一名毕业于美国大学物理专业的科研工程师,从2015年开始就有意识地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中文网络小说,目前已达到数千万字。他的翻译风格简单易懂,读者很容易理解东方世界的故事,受到海外读者的广泛追捧。在他翻译作品的影响下,许多人对学习汉语产生了兴趣,并自发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

在同一个圈子里,有时会出现“收集脑洞”“挠茎”的行为,即通过相互交流,收集一些可以激发幻想的灵感和片段,然后由写作水平较高的作家加以完善和补充,形成文章。这种创作模式不像依靠社交网络才能出现的“创作”行为那么接近传统创作,其本质是构建共享世界。

从某种角度来看,跨文化同行更感兴趣的是维护自己的“乌托邦”。尽管社交网络掩盖了用户社交身份的呈现,但互联网下的人们对自己的位置很敏感。社交网络会放大争议。当理解出现偏差时,由此引发的言语对抗很可能蔓延到连当事人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战场”。对此,一些跨文化圈子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讨论作品本身。但是,交流不会因此而停止。或者,这样一个“无菌”“乌托邦”只是允许在安静的空房间里进行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们互相讨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并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角色选择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生产国的粉丝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出了答案: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习惯这样思考。当宏观生活聚焦在一部文学作品上时,它的轮廓变得清晰,它的矛盾变得有迹可循。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文化问题可能很难在其他背景下表达。一方面,没有想知道的欲望就没有问的必要;另一方面,不适当的询问可能被认为是冒犯性的,难以回答。正是在依靠文艺作品的朋友圈里,这样具体、用心良苦、思路清晰的问题更容易得到击中靶心的答案。

身处一个复杂的世界,沟通和理解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人与人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友谊的完成,都需要在网络世界做更多的准备,才能真正落地。但至少我们可以期待,在二次创作、同一个圈子搭建的网络世界里,已经向前迈了一步的粉丝已经在那条路上,最终会带着善意回归现实,奔向一个被祝福的美好愿景。(作者:张文新,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基于网络作品,构建“我们”的世界
本文地址:http://6ezbnx3p.55jiaoyu.com/show-252816.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