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招聘供应链,苹果造车供应链

小米造车招聘供应链,苹果造车供应链

小米造车希望有多大?

这段时间小米一直在积累资金流,看来是为了造车这个烧金窟。雷军亲自挂帅,说明对这件事真的很重视。说真的,目前新能源汽车绝对是个大风口,国内的小鹏、蔚来、理想凭借造车,市值一飞冲天,甚至超过了某些个老牌车企。对于小米这种极为看重机遇的公司来说,造车绝对不会错过。而且就目前的公告来说,小米造车并不是投资控股别的车企,而是自己投钱,自己成立全资子公司来做车。

这一举措就非常好,既能掌握话语权不被别的企业牵着鼻子走,也能自己把控造车的风险。希望小米能在造车上稳稳当当做下去,把品牌塑造塑造好,如果价格在20万上下,我人生中的一台电动车应该就是他了。现在来看,小米的优势是:优秀的现金储备情况,几乎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深厚的AIoT领域积累,涵盖从整个生态系统和供应链每个环节。

小米接手恒大汽车的可能性有多大?

个人认为没有可能,恒大汽车的主要资产就是南沙工厂和几款在研的车型。先说南沙工厂,首先设备都是国外最贵的,小米接手要改造吧,还只能找原厂家改。同时玻璃幕墙等视觉效果好,导致运营起来能源成本很高。应该说参观性大于实际的生产经济性。再说几款车型,这几个车型都是外包给国外工程公司做的,如麦格纳,EDAG等,就是花钱买的车型,这些车型可能和小米对车的市场定位不一致,小米为什么不自己直接找工程公司重新开发呢,反正都是买的,如果恒大有自己完整的开发能力那还能说小米买的是公司的开发能力,可以按自己的车型需求开发。

官宣造车后的120天,小米和雷军都忙了些啥?

今天,东风汽车忽然涨停,但很快东风汽车又辟谣说,目前没有和小米合作一起生产汽车的计划。小米造车,基本上要选择两种模式:1、自主制造;2、品牌运营,生产外包。要第一条道路,小米就要自建供应链,并且自建工厂。走第二条道路,小米只要专注在品牌运营,这是小米在玩手机的时候最擅长的部分。按照目前透露的信息,小米应该选择自建工厂的模式,8月11日,武汉市商务局通过“武汉市留言板”,对外透露称:武汉市招商部门前期已与小米公司进行了交流,目前正在与该公司积极对接和推进该项目落户武汉。

也就是说,小米如果自建工厂,大概率会把工厂放在雷军毕业的武汉大学所在的湖北省武汉。但目前小米并未对此作出回应。自今年3月小米的汽车项目立项以来,各地招商部门都在争取小米造车项目的工厂选址,先后有武汉、合肥、西安、北京、上海五个城市向小米抛出橄榄枝。湖北有东风,合肥有江淮,北京有北汽,上海有特斯拉和上汽。

有大厂的地方就有成熟的配套,所以小米大抵会在这些地方去选,就近建立仓库,然后开始造车和卖车。之前给蔚来代工的江淮汽车传出消息将为小米汽车代工,还称小米的破局车型会是一款主攻20万元以下市场的中低端车,同时也会采用蔚来采用的换电模式。但这一传闻随后被小米否认。进入6月后,小米官网发布了上百条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的招聘信息,岗位的工作地点包括北京海淀区和上海徐汇区,因此很多人又开始推测,小米的整车研发设计将落户上海,那里有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特斯拉的基础,完全可以满足小米的需求。

小米的一千亿为什么不拿来研发手机做芯片而是拿来造汽车?

其实不难理解,做芯片门槛高(需要技术,需要人才),风险大(可能投了钱最后啥也没研究出来),容易被制裁(研究出先进的东西会被美国和他的一众小弟针对),参考华为。电车主要难点就是电池续航,但是电池厂家很多,电池最近几年突破很大,研发不了可以买,就像小米手机刚出来的套路,自己研发不了就合作研发,合作不了直接买,组装好一套电车,凭借小米的品牌效应,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买单的,所以这样看来雷军选择研发电车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很多大企业都要进军造车?如何看待小米进军造车的事?

大家好我是朵妞妈妈也是刚入行不久的汽车销售人员,今天我们领导从厂家开会回来,下班例会还在讲这个问题,小米也来造车,好几个行业都进军汽车,所以说老同行竞争激烈新同行又往里挤,倍感压力,让我们都抖起精神把市场做好,把工作认真做好!小米进军造车也是看上了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新能原了,只是现在,新能源电池长久问题和充电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如果这个商业链接好了,很快不久的将来就会新能源遍地跑,这是一块新鲜的肥肉,谁都想分一杯羹,有钱的大企业,不缺的是钱,有钱就要投资挣更多的钱,分析下小米老总还是蛮厉害的。

砸650亿造车!最后一个IT大佬入局,雷军还有多少机会?

非常看好雷军造车!机会不在于先后,而在于有没有赢的基因!雷军绝大多数的创业项目都成功了,造车也一样!确实IT大佬们都参与造车了,最早的就是百度,阿里、腾讯、华为、滴滴都参与了,还有早期的乐视,雷军确实进入比较晚,但从另一个角度讲,马云不是最早做电子商务的,早期有8848和易趣,刘强东做电商的时候,淘宝已经非常强大,有了阿里和京东,很多人认为电商格局一定,但拼多多又杀出重围,成为用户数最多的电商平台!同样雷军不是最早做手机的,但必须承认小米是最成功的做手机的,凭借手机,小米成为最年轻的世界500强。

所以说进入先后不能说明机会的多少,关键看企业家有没有赢的基因和资源。雷军做小米生态所积累的资源,是他造车最强大的机会。造车的技术在不断发展,造车的生态在不断完善,拼到现在,一是看是否有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看整合资源的能力,造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小米在营销、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上的经验会给雷军造车很大帮助!相信小米,相信雷军!。

干翻特斯拉!小米、华为、滴滴竞相造车,谁才是造车浪潮的赢家?

那些趁着新能源造车浪潮,炒股的投资人才是赢家。特斯拉已经是走在行业前列的车企,不存在干翻的可能性了。小米是手机制造厂,目前靠着自有现金流来造车,没见车之前还不好说,但是可以看出投资人并不看好,股价并没有上涨。华为是做车企服务商,但是华为的定制化和软件系统,更适合个别小车厂的深度合作,大车厂自己都想做,也想做一辆软件定义的汽车,所以华为做的和车企重视的是矛盾的。

只好和小康股份的赛力斯,和北汽蓝谷(2020年只有2万辆销售)的极狐合作。滴滴 是国内最大的网约车运营商,从销售端来说,具备较强的天然优势,而且在车路规划,数据,自动驾驶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实力,但是早期的滴滴地图借助于其他第三方,而且车内没有自有的智能终端,数据等完整和完善性存疑。如果造车,是选择合作,还是自己造存在变数。

网友都说小米汽车以后会超越特斯拉,在技术上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开过Model 3,也开过小鹏和蔚来,内心五味杂陈,至少在2大技术上都不如特斯拉。我认为小米汽车难以在技术超过特斯拉,或许只有比亚迪能在技术上和特斯拉一较高低。很多人对电动车都存在严重的认知错误,认为是个企业都能造出电动车。这样的想法只对了一半,因为造一辆电动车确实没有什么难度,大部分电动车企业都不是在造车,而是在“组装车”。

外观内饰可以找外包公司设计,电池、电控、电机可以直接采购,再找一家代工厂把这些零件组装起来,最后就可以下线售卖啦!好家伙,除了车标是自己设计的,全车上下没有一样技术是自己研发的。你们说,这样造出来的电动车还有难度吗?答案:肯定没有难度。只不过这样的电动车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力,更谈不上在电动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在技术上超越特斯拉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说小米擅长组装手机,我非常相信也能组装出电动车,可是没有核心技术的电动车,别说超越特斯拉了,就连超越小鹏和蔚来都是一个未知数。我知道,肯定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特斯拉也只是一家组装车企,电机、电池,以及大部分零件都是采购的。特斯拉自从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以后,零部件国产化越来越高了,看上去就是一家组装厂。

但是最核心的“电控”技术,却是自主研发的,而且还申请了大量的技术专利。目前在电控技术上,只有比亚迪在电控技术和特斯拉处在同一水平,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都需要继续努力。为什么特斯拉唯独重视“电控技术”呢?主要还是电动车起火事故频发,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涉及25个品牌车型,这些新能源车起火事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池热管理系统失控。

电控系统的关键是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难点在于BMS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池温度的准确测量和监控,电池组温度过高时的有效散热,低温条件下的快速加热,保证电池组温度场的均匀分布。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可以在电池系统工作的时候起到快速散热的作用,从而避免电池过热而出现失控。BMS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各个电池单元防止出现过充和过放,从源头上尽最大可能防止电池组出现热失控。

可以很明确地说,BMS系统是电动车时代最重要的系统,保证了电动车的性能和安全,其地位和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一样重要,而且研发难度不低于发动机。目前传统车企在电动车领域虽然还没有发力,但是在电动车的技术储备上却一点都没有落下脚步。通用汽车就发布了生产新能源车的奥特能平台,并且搭载了wBMS系统,w就是无线的意思,是电池管理系统的又一次进步。

简单来说,电池管理系统要想监测每个电池单元的温度,就必须连接每一块电池单元,这就造成了电池内部有很多线束。大概有50%的电池起火,就是因为这些线束老化导致的短路,通用汽车发布的wBMS系统可以做到减少90%以上的线束。不仅减轻了电池的重量,还缩小了电池的体积,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电动车发生自燃的概率。看到这里,你还觉得造电动车容易吗?如果说燃油车时代,我们被发动机和变速箱卡脖子,那么电动车时代,最有可能卡脖子的就是电控系统了。

现在这些传统车企还没有发力电动车,等到大众、宝马、奔驰、通用、丰田都进入电动车领域,我想那时电动车的竞争才刚刚开始。目前来说,小米汽车要想造电动车,其电控技术只能靠买,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设计研发出“稳定可靠”的电控技术。除了电控系统,电驱总成也是难点电驱系统决定了电动车的性能、经济性和耐久性,目前能够完全自研自产的车企很少,比亚迪是其中一个。

我想小米刚开始肯定是没有能力造电驱系统的,肯定还是依靠采购,我们可以看看现在很火的极氪001是怎么做的?这款车分别使用了“威睿电机”和“日电产电机”,均为永磁/同步电机。日电产电机效率94.7%,威瑞电机为97.8%,峰值扭矩威睿为686N·m,日电产为768N·m。日电产优势是扭矩大10%且油冷散热更好,电机退磁可能性更低。

威睿使用的是水冷,散热没有日电产好,在保证相同或者接近体积与重量下,扭矩低10%,但是转速和效率更高。很多极氪001的车主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两个电机,但是我关注的重点是威睿电机是国产的,日电产电机是日本进口的。如果在未来的电动车领域,在关键技术上还要依赖进口的话,我想这并不是我们愿意看见的局面。目前来说在电驱动技术的发展上,比亚迪已经走在了特斯拉的前面,全新发布的e平台3.0,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八合一电驱总成。

我们之前看见别的车企宣传自己是三合一电机,而比亚迪直接实现了八合一,包含了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车载充电器 、直流变换器、配电箱、整车控制器以及电池管理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实现轻量化和小型化,不仅可以让电动力总成占据更少的空间,给车厢或者悬挂系统腾出更多地方,还能实现更高效的动力传递。

这套八合一电动力总成综合效率超过89%,能有效降低电力传递的损耗,带来更好的经济性。小米汽车想要造出优质的电动车,电驱总成也很重要,如果只是通过采购的话,那么小米汽车和那些造车新势力就没有任何区别了。自动驾驶,或许是小米汽车无法越过的坎小米汽车想要在技术上超越特斯拉,我想自动驾驶是小米汽车迈不过去的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摆脱了硬件的束缚,可以实现纯视觉的自动驾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特斯拉这些年收集到的海量驾驶数据,可以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了与人类驾驶员一样的驾驶姿态,其反应能力还要超越人类驾驶员。这是目前小米汽车无法做到的,主要有2点原因。1、特斯拉自动技术起步早,有海量的数据储备,而小米汽车没有这些数据,也无法获得这些绝密的数据,只能依靠后期慢慢积累,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目前国内自动驾驶方面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小鹏、蔚来、华为、比亚迪、百度这些公司,小米汽车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这方面的人才。如果说小米汽车想要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只能依靠自己了,前提靠堆硬件,后期靠算法,但是这样做就有了一个弊端,小米汽车就不会便宜。因为无人驾驶技术需要激光雷达等昂贵的配件,小米汽车的终端售价就不会低于20万元左右,而特斯拉通过纯视觉无人驾驶技术,只需要廉价的摄像头即可。

这样特斯拉就可以在10万元左右的电动车上实现无人驾驶技术,那么小米汽车还有什么优势呢?因此,小米汽车想要在技术上超越特斯拉,目前来说是不成立的,至少现在的造车新势力没有一家能够在无人驾驶技术上超越特斯拉。目前只有华为和百度有无人驾驶技术储备,比亚迪都欠缺了很多!写在最后我一直在思考,小米汽车到底是想要成为什么样的电动车企,是成为特斯拉这样靠硬核科技的车企,还是想要成为比亚迪这样实现自产自研的车企。

目前来说,小米汽车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一切都不得而知,如果想要靠组装就超越特斯拉,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想要超过特斯拉,就不能重复走特斯拉的老路,不然只能永远跟在特斯拉的身后,只有走特斯拉没有走过的路,才有可能超越特斯拉。或许只有依靠合作,集合比亚迪三电技术、华为的无人驾驶技术、奇瑞的造车技术,以及小米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能力。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小米造车招聘供应链,苹果造车供应链
本文地址:http://6ezbnx3p.55jiaoyu.com/show-656317.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