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有无之间”思考

《老子》:在“有无之间”思考

《老子道德经注》(魏)王弼注由中华书局娄毓烈校出版。

《老子注·译·评》由陈鼓应中华书局出版。

经典是关于一个真理。在王弼看来,《老子》(又名《道德经》)中的原则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尊本利终”。这什么都不是,看不见的,无名的;不,它是有形的和著名的。作为老子最伟大的诠释者,王弼真正抓住了老子思想的精髓:在“有无”之间思考。

老子是一个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很高的哲学家。当所有人都在“存在”的世界里思考的时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什么是与生俱来的”这句话把中国思想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存在与无之间的世界。世界一直都在,但只有有人看到了,说了,更多的人注意到了,成为了自己的世界。

每个人都说是,老子说不是,世界焕然一新

老子发现了事物的存在和存在,特别强调了以前被思想家忽略的作用。没有空空,车不可能是车,设备和房间不可能是设备和房间。从这个发现开始,世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首先,事物与世界的关系已经被揭示,它具有永恒和普遍的意义。“没有相互的存在,很难互补,长度比较,高度倾斜,音声和谐,前后一致。”处处相待,互相依赖,互相生成。世界就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以运势为例,“运势靠运势,运势靠运势”。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对待的其他人都潜伏在我们自己身上。在这种认识下,一个不仅是一个,而且是两个。二不仅是两个,而且是两个整体。这就是“一辈子生两个,两胎生三个”的意思。生成万物的道也不例外,慷慨无形,有与无,这也是世间最大的待遇。

其次,对事物的处理促成了变化,从一件事到另一件事。灾难变成祝福,祝福变成灾难。你对的时候是奇迹,你好的时候是恶魔。老子称之为“反道之运动”,事物会朝相反的方向变化,这就是道的内涵。然而,改变是有条件的。当发展到“过剩”的极端时,就更有可能发生。如“揣而锐,不长远;从此以后,莫芷可以保持快乐;还有财富和傲慢,自责”等等。

第三,知道治疗和变化的规律可以控制变化的发生。“反道运动”的应用是“削弱欲望,加强欲望;如果你想浪费它,你必须加强它。”所以老子主张守柔、自卑、不争、轻而不荣等。,并倡导中庸精神。以“有无”为例。这个命题既包含有无。想要保全自己所拥有的,就必须回到一无所有,由此很容易得到王弼所说的“想拥有一切,就一无所有”的理解。老子什么都不看重,什么都不看重,他的意图是保存他已经拥有的一切。贵不是追求虚无。相反,虚无是存在世界和万物存在的基础。

这种认识体现在“世间万物皆因存在而生,万物皆无因而生”。世间万物皆可见而有名,但可见而有名来自于无形而无名,后者比前者更根本。用第一章的话说,就是“道可道,不可道;有名的名字,非常有名的名字。无名,一切的开始;出名,万物之母”。现代人已经习惯了读这句话,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名字,一般被认为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东西。只有凭借它的名字,事物才能被定位并变得清晰。不言而喻,孔子的正名理论,墨家、法家等。都生活在名气的世界里。无论是礼乐秩序还是法律秩序,事物和名称已经完全捆绑在一起。就在这时,老子突然提出了无名,名与物的鸿沟出现了,相当于松开了物,获得了从名中解脱的可能。

老子肯定了匿名性,为名望预留了空空间

一个想法是投射到世界上的一束光。有了无名这个概念,人们就会想,名字和真实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如果事物从根本上是无名的,那么名字能完全代表真实的事物吗?名字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还是通过命名把事物带入某种人为的评价或秩序?显然,老子意识到了名与物的距离,以及名对物的约束和控制。道作为万物之源,是“无名”的,正如王弼所说:“道是最真的东西,不能名,无名是其名。”这样,事情其实是一样的。但事情终究不是陶的。人类世界虽然保留着与道相连的脐带,但也努力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

老子的深刻在于,在肯定真正意义上的无名性的同时,也为名留了空空间。继“陶恒无名”之后,“第一系出名”似乎有其自身的原因。因此,读者很容易看到无名和成名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种张力下,名字的存在得到了部分肯定,但仅限于此。“还有一个名字,老公也会是知止和知止,所以不危险。”更像是万不得已的工具。如果把刀具变成一个终点,而“名称和对象”,那就是“为尖刀的终点而战”。

[/s2/]这个世界对一件事和那件事没有选择

但是这个世界似乎更在乎名字和命名。《鸟人》在2015年获得了四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年轻时,男主角因饰演超级英雄“鸟人”而走红,他想撕掉“鸟人”的标签,追寻真实的自己,却发现自己无法逃离,“天地间无处可逃”。在电影中,男主角对那些不关心真正艺术的懒惰的批评家很生气,他们只是用标签把人托起或者踩在上面。但讽刺的是,想要摆脱标签的主角也被困在标签里,这是“不可理解”的。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揭示了人们永恒的困境:我们拼命想摆脱的,其实是我们永远摆脱不了的。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一样,他想通过飞行摆脱地球的束缚,却被温暖的阳光摧毁了。

画龙点睛的是电影里的一句话:一件事就是一件事;;不是说那件事.我一直认为这是对的“道可道,超凡道”;“著名,非常著名”最生动的翻译。事物本身是无名的“一个东西”,但在现实世界中它们就变成了被贴上标签的“那个东西”。从悲观的角度来看,人生就是“一件事”和“那件事”的斗争。乐观一点来说,在一个著名的世界里意识到匿名,意识到“一件事”和“那件事”的区别以及是否存在,毕竟让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大的空差距。我想,《老子》之所以在今天还被很多人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道理的发现。(作者王波系北京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老子》:在“有无之间”思考
本文地址:http://6ezbnx3p.55jiaoyu.com/show-252822.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展全思梦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